在台灣,每4800人就擁有一家便利商店,超商的毛利率高達38%以上;而在上海,近年商業地產紮堆(群聚)入市,10幾家超商企業開出4000多家便利商店,平均3800人就擁有一家,便利商店的密度比台灣還高,但近一年來卻幾乎賺不到毛利,大多入不敷出。
不光是便利商店,百貨、shopping mall、大賣場,開店都是「千店一面」熱過頭,賣的貨品都一樣、品牌也差不多,消費者抱怨連連。
難滿足 個性化需求
漫步上海徐家匯商圈,ZARA、優衣庫、博士蛙……這些深受歡迎的品牌店,占據了商業街區的黃金位置。同樣的店招,也不陌生的出現在淮海路、南京路步行街、我格廣場……。
這麼熱鬧的大街,應該什麼都有賣,只是,從頭到尾,再從底走回頭,幾乎一樣的品牌重覆率超過50%,根本是同質化競爭!「感覺百貨商場每家都差不多,賣的品牌也好,打折促銷的手段也好,都是千篇一律。」千店一面,讓消費者逛一家店,就等於逛了百家店,難以滿足個性化需求,「選擇性一樣就比有沒有降價促銷,否則很難引起購物慾望。」
最新的(2012年度)《中國百貨行業發展報告》統計,2012年大陸百貨銷售總額2282.7億元(人民幣,下同),其中利潤總額60.1億元,同比下降6.14%;銷售利潤率3.08%,下降0.78個百分點。
大陸百貨商業協會會長楚修齊指出,從利潤總額及利潤率雙雙下降,可以看出警訊,就是雖然每家商場都強調打差異化,可是整體來看,市場定位雷同,商品品牌、品類、檔次相似,因此營業模式、百貨業定位、經營同質化等問題不解決,將成為商業購物的致命傷。
悶經濟 受困找出路
5月正是大陸的購物月,從5.1勞動節小長假啟動消費點火,接連有母親節、兒童節(6月1日)、父親節(6月的第3個星期日)和端午節登場。高達數百億商機,要讓消費者心甘情願,熱情掏出荷包,就要打破 「悶經濟」找出路。
當消費者普遍已厭倦千店一面的時候,特色品牌、自主採購勢必成為未來商業發展的趨勢。
新一代百貨零售商業模式因此出現,上海、南京台商紛紛跳出窠臼,走出零售通路新格局。
在上海,包括太平洋百貨因應市場激烈競爭提供貼心服務,便利商店喜士多提供城市生活的便捷市場,到融入居家生活平價且兼具優質服務的賣場大潤發。
在南京,單體百貨業大洋百貨與Shopping Mall金鷹國際購物中心,即使同為精品販售,也細分不同目標客群,在商品與櫥窗規畫亦做出區隔。
不論一線城市,還是決戰二線城市,針對品質、品牌和價格,仍是消費者購物首要考慮的三大因素。千店一面已經式微,取而代之的是顧客至上的服務和體驗,就看新價值能不能重振旗鼓,重新吸引消費者。
…
更多新聞請看《旺報》
留言列表